內分泌及糖尿科
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主要包括腦下垂體、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胰臟和性腺(卵巢、睪丸)等。這些腺體分散在體內各部位,有著相互聯繫和調節作用。因為內分泌系統與其它器官的機能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若內分泌失調,身體就有可能出現毛病。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原因是體內胰島素的供需不平衡所引起。
食物中的醣質經消化後,分解為葡萄糖,在小腸被吸收,再由血管循環系統將葡萄糖送往身體各主要器官,提供細胞所需的能量,或儲存為肝糖原及脂肪作日後使用。
胰島素的功能好像一條鎖匙,在於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發揮作用,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體內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時,葡萄糖就不能有效地進入人體細胞,只能積聚在血液中,造成血液中糖分過高,並且由尿中排出。此一現象,同時亦會導致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紊亂。
糖尿病為慢性疾病,容易併發全身神經、微血管及大血管病變,是危害人體較嚴重的內分泌代謝疾病。
常見的症狀
- 多尿、夜尿頻密及經常口渴。隨著胰島素的失效,葡萄糖未能有效地進入體內細胞,血糖上升,過多的血糖會經由尿液排出。
- 多吃及容易疲倦。糖尿病患者體內細胞因未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而經常處於類似飢餓狀態。
- 體重下降。細胞為攝取能量,會將體內蛋白質及脂肪分解為葡萄糖,導致病者體重下降。
- 視力模糊。高血糖水平可影響眼睛晶體折射。
- 皮膚痕癢
** 早期的糖尿病人並沒有明顯任何病徵,故此定期做身體檢查十分重要。
糖尿病的的種類
一型糖尿病
- 多是年青人
- 發病快速,酮症常見通常
- 體形消瘦
- 胰島素缺乏或近於衰竭
- 使用胰島素治療並配合飲食及運動
二型糖尿病
- 多是中年以上人士
- 通常發病緩慢,初期常無症狀
- 體形多為肥胖 – 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性
- 胰島素分泌相對減少或正常
- 飲食控制、增加運動量及口服降血糖藥物
- 後期或需用注射胰島素來控制病情
其他種類
- 年輕糖尿病
- 妊娠糖尿病
哪些人士容易患上糖尿病?
- 糖尿病家族史
- 曾經生產過重嬰兒
- 肥胖 (尤其中央肥胖)
- 高血壓
- 年齡超過四十五歲
- 高血脂
- 缺乏運動
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機能亢進或過低下、良性、惡性腫瘤、結節、腫大、凸眼症等
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負責調節身體的新陳代謝。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多便是甲狀腺功能亢進(即甲亢)的病狀, 而分泌過少則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的表現。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很多變化而且發病緩慢,病徵也不一定是典型的心跳加速、怕熱、脾氣暴躁、體重下降,常見的病徵如:
- 全身狀態:焦慮、急躁、易激動、神經質、好動、食慾佳卻消瘦
- 頭髮:變得稀疏甚至脫落
- 眼:突眼、眼脹、眼痛、怕光
- 頸:脖子變粗、甲狀腺腫大、喉嚨有壓迫感
- 循環系統:心悸、心跳加快、高血壓、心律不整
- 消化:飲食大增。
- 生殖:月經失調、不孕、流產、早產
甲狀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功能減退常見病徵如疲倦、怕凍、肥腫、心跳慢、月經失調、聲沙等。病者多是由於接受放射性碘或外科手術治療後出現的併發症。
檢查方法
- 醫生會根據其專業經驗,做初步的觸診判斷。
- 甲狀腺促進激素(TSH)檢查:當甲狀腺分泌過量時,病者TSH值會偏低
- 三碘甲狀腺素(T3)和四碘甲狀腺素(T4)檢查: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所測出的血中T3和T4偏高。
- 配合超聲波、心電圖或胸部X光可進一步確定病情。
治療方法
- 口服甲亢藥
- 放射性碘治療及甲狀腺手術
- 醫生會按病者病情、年齡等作出合適的方法
內分泌疾病
腎上腺功能異常或腫瘤、泌乳激素過高症、更年期、月經失調、腦下垂體疾病及骨質疏鬆症
肥胖/代謝綜合症
代謝綜合症,其實是由多個高風險致病因素組成,包括中央肥胖、血壓過高、血糖過高、三酸甘油脂過高以及好膽固醇過低。患者因進食過多高熱量食物、欠缺運 動,而令體重上升,出現中央肥胖,繼而影響內分泌器官,致血糖、血壓、壞膽固醇及血脂增加。這些因素均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女性經期紊亂
經期紊亂的原因大部份多與荷爾蒙失調有關,最常見是腦下垂體腺瘤分泌大量催乳激素而令月經變得不規律;甲狀腺機能過低或過高也會造成卵巢功能調,導致經期紊亂的現象。
腎上腺瘤引致的血壓高
腎上腺是內分泌腺之一,負責製造和分泌不同的荷爾蒙如醛固酮(aldosterone)、腎上腺皮質醇 (cortisol),以應付身體活動所需。若生了良性腫瘤,會導致高血壓及令電解質不平衡。腎上腺瘤引致高血壓可分為庫欣氏症候群(Conn’s adenoma)、康氏症(Cushing’s syndrome)及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三種。庫欣氏症候群屬較罕有腫瘤,它由於腦下垂體分泌的皮質醇導致腎上腺荷爾蒙分泌 過多引致,令病人肥胖及血壓高;另外一種康氏症則較為常見,主要由腎上腺皮質醇分泌細胞有不正常增生引致,患者會出現電解質失衡和高血壓等病徵。而第三類 嗜鉻細胞瘤可令患者情緒大起大落及嚴重血壓高。一般而言,高血壓患者多為長者,若40歲或以下的年輕患者應檢查腎上腺荷爾蒙,以確定高血壓是由腎上腺腫瘤,還是其他疾病引致。
新陳代謝疾病
血脂水平異常(高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高血壓、高尿酸症、肥胖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新陳代謝的病症,主要是因為骨質流失,導致骨質變得脆弱,大大 增加骨折的機會。更年期引致的骨質疏鬆症主要影響踏入更年期後的女性;隨著女性荷爾蒙的流失,骨質慢慢流失。
另一方面,因年老所引致的骨質疏鬆症則是隨著 年紀老邁,鈣質慢慢流失所引致;無論男性或女性都同樣受影響。骨質疏鬆症本身並沒有任何病徵,若感到痛楚,一般都是由於骨折所致。最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及前臂骨。
患者容易因輕微碰撞,或因跌倒而股骨骨折。 若證實患上骨質疏鬆症,病者可透過飲食和運動習慣,減慢骨質流失的速度。醫生會因應患者情況而建議服用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