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踏入高峰期 手足口病來犯 | 兒科專科 | 陳延珮醫生 | 27-05-2024

「流感」及「新冠」威脅猶在,另一具傳染性的病毒——手足口病已悄然來襲,成人和兒童均有可能染上此症。在本港,5月至7月屬於手足口病高峰期,因兒童免疫力較弱,故更需小心,以防引發嚴重的併發症,甚至致命。

沒有疫苗 靠藥物紓緩

現時仍未有疫苗可有效預防手足口病。治療方面,陳醫生指,患者應多喝水和充足休息,而現時亦沒有藥物專門針對治療手足口病,患者可透過藥物來紓緩症狀如發燒,以及改善口腔潰瘍引致的痛楚等。對於兒童個案,如果出現高燒、疲倦、喉嚨痛等,他們有機會拒絕進食,從而出現缺水問題。另外,口腔內的水疱或皮膚上的潰瘍也可引致繼發性細菌感染,故家長對此症勿掉以輕心。如果病情惡化,例如持續高燒、精神不振、孩子持續哭鬧、嘔吐、小便減少等,必須盡快求診。

嚴重個案足以致命

「手足口病屬於很常見的兒童疾病之一,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大部分患者的病徵輕微,但也有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例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痹症癱瘓等,甚至亦可以致命。手足口病的高峰期,除了5月至7月,亦有機會於10月至12月出現較小型的高峰。」兒科專科陳延珮醫生稱。  為甚麼手足口病多數都出現在小童身上?陳醫生解釋指,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傳播。其實任何年齡的人都有機會患上此症,但因為小朋友經常會用手觸摸玩具或周圍環境的物品,尤其幼童亦比較喜歡將手放進口內,所以較容易被傳染。

如何分辨症狀?

跟傷風、感冒一樣,手足口病同樣會有發燒症狀,市民如何區分?‧手足口病個案大部分患者,病徵於一般情況下均屬輕微,並可在7至10天內自行痊瘉。‧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欲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問題。‧發燒後1至2天,口腔可能會出現令人疼痛的水疱,這些水疱初時呈細小的紅點狀,然後會形成潰瘍。‧潰瘍部位通常位於舌頭、牙肉,以及口腔的兩腮內側。‧手掌及腳掌,甚至臀部或生殖器亦可出現不痕癢及有時會帶有小水疱的紅疹。

病發首周最具傳染性

陳醫生強調,患者在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病毒可以經由其糞便排放達數星期。因此,應要注意染病期間的防護措施,以防傳染他人,尤其是共處的家庭成員,以降低傳染風險。  患者最重要是注意補充水分,例如可飲用奶、清水、果汁等,需要避免吃喝太熱的飲品和食物,以免令喉嚨痛加劇。另應注意休息,適當時可以服用藥物紓緩症狀,減輕不適。

酒精非百分百消毒

要有效預防手足口病,必須正確認識箇中防護方法:

  • 接觸水疱後,必須徹底清潔手部。
  • 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觸摸口、鼻或眼睛前和後;進食/處理食物前及如廁後,均應徹底潔手。
  • 由於酒精未能有效殺死一些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例如腸病毒71型),因此,酒精搓手液無法完全代替使用梘液和清水潔手。
  • 用膳時應使用公筷和公匙,不要與他人共享同一食物或飲料。‧避免與患者有親密的接觸,例如接吻、擁抱。
  • 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星島日報】踏入高峰期 手足口病來犯 兒科專科 陳延珮醫生 27-05-2024

立即登記

*請選擇診所
*查詢項目
本中心將與您聯絡確認詳情,方為確實是次預約。
*必需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