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肥厚性狹窄 – 幽門環肌切開術

簡介
新生兒幽門肥厚性狹窄是新生兒胃出口阻塞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其成因至今不明。患兒一般在出生後兩周至兩個月發病, 餵奶後會有噴射性嘔吐的情況。其病理是幽門肌肉增厚肥大,令患兒胃部至十二指腸的出口阻塞,繼而嘔吐。患兒可能因此而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或體重急降。患兒需要手術改善幽門肌肉肥大問題。

手術程序
幽門環肌切開術可以用開放式或腹腔鏡(微創)手術完成。醫生會按照情況選擇其一。無論採用開放或腹腔鏡手術,患兒都需要全身麻醉。
在開放手術中,醫生會在腹上開一切口,以找出肥厚的幽門,再將幽門肌肉切開,以解除胃出口阻塞。腹腔鏡手術則會在腹部開出 3 個小切口(每個約 3 至 5 毫米)來完成手術,而手術途中亦有可能轉回開放手術來完成。

風險

  1. 幽門環肌切開處滲漏
  2. 幽門環肌切開不足 (未能治愈阻塞)
  3. 傷口感染
  4. 傷口流血
  5. 切口性疝氣

不常見風險

  1. 腹腔內器官受損引至嚴重流血
  2. 全身麻醉引起之併發症

手術前準備
患兒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作診斷,例如超聲波或其他放射性檢查。若確診患有幽門肥厚性狹窄,則會全面禁飲食,並需要靜脈輸液及電解質以改善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

手術後護理
患兒可能在手術後數天尚有嘔吐的情況,但一般會隨時間減輕和變好。患兒一般在手術後可恢復餵食,醫生會按情況增加餵食份量。

覆診
患兒一般在術後數天可出院,並安排到門診診所覆診。

備註
本單張僅供參考,並無盡錄所有併發症。其他未能預見的併發症均有可能發生。某些類別病人面對的實際風險可能有所不同。如欲索取更多資料,請與你的醫生聯絡。

資料來源:https://www.ekg.org.hk/pilic/public/surgery_pilic/paedsurg_pyloromyotomy_0319_chi.pdf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