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勝於治療!3大常見癌症及成因,及減低致命癌症的機會

癌症在大多發展國家是一個重要的健康議題,包括香港。與十年前相比,相關癌症新症宗數飆升愈 42%,按年增幅為 3.6%。根據資料顯示,香港癌症的新增個案於2021年平均每日有105人確診癌症。其中,該年被癌症奪去生命的人數佔全港死亡人數近三成。 

隨著癌症確診率和死亡率的高升,我們應該多關心自己和身邊人的身體健康,尤其是關於癌症的關注應加強。在本篇文章,我們將逐一分析香港常見癌症殺手,包括誰更容易患上癌症和相關症狀,及如何預防不同癌症。 

香港常見三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

知己知彼,在討論預防癌症前,先瀏覽香港頭3個最常見的癌症,幫助我們及時識別相關風險,才能及早發現身體的不適。

肺癌及肺癌症狀

肺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2021年香港罹患癌症的人士中,15.5%是肺癌患者。肺癌同時也殺傷力最大。根據資料顯示,2021年致命最多的癌症為肺癌,佔了26.7%。 

那麼誰容易罹患肺癌? 

  • 吸煙人士:大約九成的肺癌患者均與吸煙有關。需留意煙齡長,如於年輕時已開始吸煙會增加患上肺癌的機會。 
  • 年屆五十歲以上長者。 

若你屬於以上人士,并有以下肺癌症狀需留意: 

  • 身體時常感到持續疲倦,無法通過休息緩解。 
  • 食慾明顯下降,體重下降。 
  • 持續咳嗽。 
  • 出現氣喘。 
  • 痰中帶血。 
  • 胸口疼痛,例如於咳嗽或深呼吸時,胸口隱痛或突然劇痛。 
  • 若癌細胞已擴散,患者可能會出現頸部淋巴核腫脹,頸、面和手腫脹、腹脹、骨痛、頭痛、局部腦癇或半身不遂。 

大腸癌和大腸癌症狀

大腸癌過去10年一直在癌症榜上有名,香港自大腸癌篩查於2016年推行至今,成功及早發現瘜肉進行治療,目前大腸癌的致命個案已跌至第2位,但2021年都有15.2%的癌症患者因大腸癌而去世。 

那麽誰容易罹患大腸癌? 

  • 過往有大腸瘜肉病史。 
  • 大腸部位長期發炎,如患有「潰瘍性結腸炎」。 
  • 有遺傳性腸病,如「連氏綜合症」或「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 
  • 家族病史有大腸癌患者,尤其是直系親屬,即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 

其實早期的大腸癌或許全無症狀。若你屬於以上人士并有以下大腸癌的常見症狀,需多注意: 

  • 無故出現體重下降。 
  • 下腹部分不適(腹部發脹或腸絞痛)。 
  • 排便習慣突變(持續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改變(幼條狀)、大便後仍有便意。 
  • 大便帶血、或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 身體出現貧血徵狀,例如: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 

肝癌和肝癌症狀

肝癌則是香港第三位致命癌症,因為癌症死亡的患者,其中9.6%是肝癌患者。 

肝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代謝器官,日常運作功能包括分解體内毒素和酒精、製造消化所需膽汁、製造蛋白質等人體必需的物質等。香港人經常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愛食精緻澱粉、酒精及高熱量的食物,又缺乏運動習慣,容易影響肝臟健康,誘發肝癌。 

肝癌有很多成因,擁有較高風險罹患大腸癌人士: 

  • 曾感染乙型肝炎:有55%的肝癌是由乙肝病毒傳染所引致的,長期攜帶乙型肝炎病菌人士,有4分之1的機率會演化成肝硬化,並在最後形成肝癌。 
  • 有肝硬化症狀:肝硬化後約29年或會變成肝癌,病情發展會因肝炎病毒的活躍程度而有所不同。 
  • 曾感染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攜帶病毒者患肝癌的機會大約高150倍。 
  • 酗酒習慣:容易引起與酒精有關的肝硬化。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例如肥胖、糖尿病及其他代謝紊亂疾病使肝臟受損。 
  • 吃有毒素的食物 
  • 長期受到某些環境、污染物侵害 
  • 患上膽管炎或先天性膽總管囊腫 

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因爲肝臟即使只有一部分也能正常運轉。但若肝癌嚴重后會有以下症狀: 

  • 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噁心和昏睡等。 
  • 上腹内有硬塊。 
  • 腹部有積水。 
  • 右上腹腹痛。 
  • 皮膚和眼白呈微黃、皮膚痕癢,因膽管被腫瘤阻塞,引致黃疸。 
  • 小便呈茶色、大便呈淺灰色。 
  • 右肩疼痛,肝臟腫大會刺激到橫隔膜神經,而此神經正好連接右肩神經。 

預防癌症:定期體檢最有效

當今醫學技術的進步,意味著許多癌症已不再是絕症。因此,對於高風險群體來說,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至關重要,預防勝於治療,早期發現任何潛在的健康問題,能減低癌症治療難度。 

根據資料,如果發現得早,肺癌存活率相對高;數據顯示對大多數癌症而言,如能及早發現,其5年存活率會較晚期高得多。 

五年相對存活率(%)* 

肺癌 

第一期 

72.4% 

第二期 

45.4% 

第三期 

24.6% 

第四期 

7.8% 

*資料來源:2021年香港癌症統計概覽,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市面上檢查衆多,有什檢查是適合預防癌症,特別是預防肺癌、大腸癌和肝癌這3殺手 

血液測試/癌指標分析

當患有惡性腫瘤時,我們人體内血液或尿液中的蛋白質濃度指標會有不尋常的升高趨勢。這時候可以進行血液測試/癌指標分析做整體分析,但確切癌症診斷仍需配合其他檢查。 

 

肺癌的預防和定期檢查

吸煙是引致肺癌最主要的風險因素,因此建議避免養成吸煙或吸二手煙的習慣。 

如果是重度吸煙人士* 需要進行定期檢查,可在醫生建議下,進行檢查包括胸肺X光檢查、痰液細胞檢查或低輻射量電腦掃描(CT scan) 

一般建議重度吸煙人士在50至55歲開始接受肺癌篩查,通常每年或每2年接受一次篩查直至74至80歲為止。 

*重度吸煙人士,即吸煙量大於20至30包年(每天吸煙的包數乘以吸煙的年數)而仍在吸煙或戒煙尚未超過10至15年的人士。 

肝癌的預防和定期檢查

為降低罹患肝癌的風險,建議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並避免飲酒與吸煙。同時,應避免不安全性行為和共用注射器、避免食用可能含有黃麴毒素的食品。 

較為常用的肝癌篩查如下: 

  • 血液甲胎蛋白檢查 
  • 腹部超聲波檢查 

但這兩個檢查都有局限性,如果你是較高風險人士(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或肝硬化),應諮詢醫生,以決定是否有需要及如何進行癌症監測。常見來説,透過臨床準則如年齡、家族史、是否出現肝硬化,會被建議在定期(例如每6至12個月)接受血液甲胎蛋白檢查或腹部超聲波檢查 

具體而言,預防癌症需要進行何種檢查和相關的檢查頻率,會因為個人身體狀況、家族病史和生活習慣有較大的差異,建議如果你有癌症相關的擔憂,仍應該先諮詢醫生。 

大腸癌的預防和定期檢查

除了遺傳和有病史,大腸癌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例如飲食的纖維含量不足夠、習慣吃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 

自2018年8月起,香港政府對大腸癌篩查計劃進行了常態化管理,並通過3個階段對無症狀的居民進行了大規模的資助篩查。從2020年1月1日開始,資助範圍包括50至75歲的居民。 

如果你本身是覺自己屬於上文中提及的高危人士,但又不屬於大腸癌篩查計劃的範圍,你都可以預約私人診所進行自費大腸癌風險檢測 

立即登记

*请选择诊所
*查询项目
本中心将与您联络确认详情,方为确实是次预约。
*必需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