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踏入高峰期手足口病来犯| 儿科专科| 陈延珮医生| 27-05-2024

「流感」及「新冠」威胁犹在,另一具传染性的病毒——手足口病已悄然来袭,成人和儿童均有可能染上此症。在本港,5月至7月属于手足口病高峰期,因儿童免疫力较弱,故更需小心,以防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命。

没有疫苗靠药物纾缓

现时仍未有疫苗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治疗方面,陈医生指,患者应多喝水和充足休息,而现时亦没有药物专门针对治疗手足口病,患者可透过药物来纾缓症状如发烧,以及改善口腔溃疡引致的痛楚等。对于儿童个案,如果出现高烧、疲倦、喉咙痛等,他们有机会拒绝进食,从而出现缺水问题。另外,口腔内的水疱或皮肤上的溃疡也可引致继发性细菌感染,故家长对此症勿掉以轻心。如果病情恶化,例如持续高烧、精神不振、孩子持续哭闹、呕吐、小便减少等,必须尽快求诊。

严重个案足以致命

「手足口病属于很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通常由肠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和肠病毒71型引起。大部分患者的病征轻微,但也有可能引致严重并发症,例如病毒性脑膜炎、脑炎及类小儿麻痹症瘫痪等,甚至亦可以致命。手足口病的高峰期,除了5月至7月,亦有机会于10月至12月出现较小型的高峰。」儿科专科陈延珮医生称。 为什么手足口病多数都出现在小童身上?陈医生解释指,手足口病主要透过接触患者的鼻或喉咙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粪便,或触摸受污染的物件传播。其实任何年龄的人都有机会患上此症,但因为小朋友经常会用手触摸玩具或周围环境的物品,尤其幼童亦比较喜欢将手放进口内,所以较容易被传染。

如何分辨症状?

跟伤风、感冒一样,手足口病同样会有发烧症状,市民如何区分? ‧手足口病个案大部分患者,病征于一般情况下均属轻微,并可在7至10天内自行痊愈。 ‧病发初期通常会出现发烧、食欲不振、疲倦和喉咙痛等问题。 ‧发烧后1至2天,口腔可能会出现令人疼痛的水疱,这些水疱初时呈细小的红点状,然后会形成溃疡。 ‧溃疡部位通常位于舌头、牙肉,以及口腔的两腮内侧。 ‧手掌及脚掌,甚至臀部或生殖器亦可出现不痕痒及有时会带有小水疱的红疹。

病发首周最具传染性

陈医生强调,患者在病发首星期最具传染性,病毒可以经由其粪便排放达数星期。因此,应要注意染病期间的防护措施,以防传染他人,尤其是共处的家庭成员,以降低传染风险。 患者最重要是注意补充水分,例如可饮用奶、清水、果汁等,需要避免吃喝太热的饮品和食物,以免令喉咙痛加剧。另应注意休息,适当时可以服用药物纾缓症状,减轻不适。

酒精非百分百消毒

要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正确认识箇中防护方法:

  • 接触水疱后,必须彻底清洁手部。
  •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经常保持双手清洁,尤其触摸口、鼻或眼睛前和后;进食/处理食物前及如厕后,均应彻底洁手。
  • 由于酒精未能有效杀死一些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例如肠病毒71型),因此,酒精搓手液无法完全代替使用枧液和清水洁手。
  • 用膳时应使用公筷和公匙,不要与他人共享同一食物或饮料。 ‧避免与患者有亲密的接触,例如接吻、拥抱。
  • 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星岛日报】踏入高峰期手足口病来犯儿科专科陈延珮医生27-05-2024

立即登记

*请选择诊所
*查询项目
本中心将与您联络确认详情,方为确实是次预约。
*必需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