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國際糖尿病日」香港糖尿病人日趨年輕化 病患佔人口10%  黃卓力醫生,林冬醫生和符朝麗醫生呼籲大眾勿輕視

香港 – Media OutReach – 2022年11月15日 – 自2006年起,全球每年都會於11月14日推廣「世界糖尿病日」,以引起全球人士對糖尿病的關注。從前一說起糖尿病,都會認為是中老年人的長期疾病。然而近年的數據發現,隨著生活環境、活動作息和飲食習慣的轉變,糖尿病的風險不再只限於中老年人。現今香港患有糖尿病人數達七十萬人,佔總人口10% ,即每10個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患者,而且更日趨年輕化。所以這個糖尿病現在已是全民也需要關注疾病。雖然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建立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可有助控制病情,讓患者可以過著有品質的生活。三位不同科目醫生詳細分享關於糖尿病的種種,加深了解,從而學習如何預防糖尿病。

黃卓力醫生 Dr. Wong Cheuk Lik 內分泌及糖尿科)

黃卓力醫生表示:糖尿病的成因不一而定,要視乎是哪種型。一型糖尿病:胰島素不足,由於免疫自體系統問題,抗體攻擊胰臟細胞。二型糖尿病:胰島素抗阻情況嚴重,多為基因影響。病人多有家族病史,再加上環境因素,如缺少運動、肥胖問題等。除了胰島素抗阻或不足,其他如腸的某些荷爾蒙,腸泌素分泌不正常,腎小管吸收糖份比較多等都有關係。 有糖尿病的人會發覺胰臟的Alpha cells會釋放偏多的升糖素,全部加起來,會造成二型糖尿病。此外,也有基因性糖尿病或特別的糖尿病,包括MODY(Maturity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又或者粒線體糖尿病。除了上述的成因,還有因為受藥物影響,如類固醇等,或部份是因為內分泌疾病而導致糖尿病。

而高危一族主要針對二型糖尿病:肥胖;本身有家族病史,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曾發病;本身有妊娠糖尿或多囊卵巢問題,或本身比較高膽固醇的人,也會有較高機會患有糖尿病。所以在35歲後最好檢查一下。

早期糖尿病並沒有徵狀,所以要及早篩查及早醫治。而通常有徵狀時,已經有併發及高血糖問題。如果經常有口乾,突然暴瘦,食量變大,這些可能是血糖偏高或一型糖尿的徵狀。更嚴重的是酮酸中毒,全身不適,呼吸不暢順或肚痛。

另外,因為糖尿病,也會引發其他併發症,包括糖尿上眼,看東西不清楚,視網膜出血或玻璃體出血,也會影響視力。更有人連腎也受影響,可引發糖尿腎病、糖尿神經線病變、糖尿眼、糖尿病骨折,骨質疏鬆、心臟血管問題如冠心病、中風,還有脂肪肝。肥胖糖尿病人加上脂肪肝,長遠來說會有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

手腳麻痺,如被針拮的感覺。更嚴重的會有糖尿腳,傷口潰瘍受感染,到入院才發現有糖尿病。其他病徵如皮膚有轉變,在腳部有啡色圓形塊狀;下身像有真菌感染般痕癢,這也是其中的徵狀。

如要預防糖尿病,離不開體重控制、飲食和運動。曾經有大型的研究得出結果,注意飲食和運動,再加上減掉5至10%的體重,效果會比食藥更理想。此外,現時也有藥物幫助預防糖尿病,最常見的是甲福明(Metformin ) 。相對,中老年人患糖尿的原因跟一般人相若。但隨著年紀漸大,胰島素分泌能力會變差,慢慢衰退。加上缺乏運動,肌肉用糖能力變差,敏感度變低,間接導致胰島素敏感度變差。而少動多坐會導致中年發福,肥胖會增加胰島素阻抗情況。加上中央肥胖,內臟脂肪會釋放脂肪素而引致發炎,導致胰島素工作不順。而其他中老年人常見的病痛如關節變差,令人不期然減少走動,也會加劇問題。另外,也有中老年人會因為食藥問題,如服用類固醇藥物(很多疾病也用類固醇治療),也會令血糖變差,增加患糖尿病風險。

建議地中海式飲食

飲食方面不外乎要保持均衡和健康的飲食模式,目前國際指引也沒有說明特定模式一定最好。不過有臨床研究結果發現,地中海式飲食,主要強調植物性食物,如蔬菜、豆類、堅果、種子、水果、穀物,還有魚、海鮮和乳製品等,有助防止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也幫助減少部份膽固醇和心臟血管病風險。而食用油則以植物性油如橄欖油為佳。

其他飲食模式如素食模式或低脂肪飲食模式。低脂肪模式是指脂肪佔一天總熱量低於30%。而低碳水化合物也有助令血糖不會上升太多,減少發胖的機會。所謂低碳水化合物,要佔一天總熱量中低於30-40%。其他如選擇低升糖指素,減少精製食品,這些也是飲食建議。

特定進食次序減慢升糖速度

先吃菜和肉,然後才吃碳水化合物,可以減慢吸收,從而減慢升糖速度。而如果進食碳水化合物時,也不要一次吃大量,可以把總份量平均分配在一餐的飲食中,減慢升糖的速度。由於每人需求不同,要跟營養師研究合適的份量。但一般來說,可以按粗略的分配,如早餐40克碳水化合物,午餐或晚餐50至60克,中間有少量零食的分配。

避免過量吸收隱藏版碳水化合物

很多時的情況是病人不知道什麼含有碳水化合物,除了五穀類,包括飯、粉麵和麵包等,經常被忽略的是根莖類植物,包括薯仔、南瓜、番薯、蓮藕和粉葛等,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加上很多時這些會用來煲湯,就算不連渣吃,碳水化合物也會溶於湯中,從而令血糖突然升高。

果連皮吃減慢升糖速度

吃水果要注意份量,有皮的水果洗淨連皮吃,有膳食纖維可以減慢升糖速度。另外,奶類製品也含碳水化合物,一次過喝太多,或喝茶和咖啡加太多奶,也有機會影響。

糖尿病人斷食減肥要注意

最初的斷食用來減肥,要減少卡路里吸取,便要減少平時的一半份量,有臨床實證可以減磅,但每天要吃這麼少的做法太難跟隨,很多人最後回復正常飲食份量,體重便反彈,所以後來有不同的斷食方法應運而生。聽起來較易執行和接受。

不過糖尿病人若然用斷食方法減重,需跟從醫護人員指示。如有服用低血糖藥或胰島素,突然斷食的話,藥量需要調節。另外,如果斷食到吃得太少,會導致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減少,微量元素,維他命和礦物質不足,也會導致風險。如果吃太少碳水化合物,部份患者可能會出現酮症,尤其是一型糖尿病人或正服食多糖藥的病人,則可能會引致酮酸中毒,大家要留意。

總括而言,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專於內科病,是跟內分泌有關的代謝病。根據衛生署資料,在香港十大導致市民死亡的疾病中,糖尿病排第十位,第六位是腎病,第四位是中風,第三位是心臟病。而糖尿病會間接增加心臟病、中風和腎衰竭風險。十大疾病中,排第一位是癌症,而糖尿病人患癌症的風險也較高,如血糖高,癌症細胞會用較多糖去生存。加上胰島素過高,有機會刺激癌細胞去生長得更繁盛。胰島素過多也影響男女性荷爾蒙不平衡,增加癌症如腸癌、胰臟癌,又或是女性癌症包括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

林冬醫生 Dr. Lam Tung (全科醫生)(普通科)

近年全球以至香港小童過胖的數字嚴重,林冬醫生表示:近年由於成年人傾向遲婚,很多都選擇只生一至兩胎,導致出生率較低。而父母們亦特別寵愛他們的小朋友,並傾向用食物或飲品作為奬勵。但這些奬勵通常是高糖高脂食物,加上小童缺乏運動,導致全球以至香港都有小童肥胖的現象發生。

小童如太肥胖會易患二型糖尿病,導致血液中的糖份增加,以至有高血脂,高血壓,關節痛,呼吸困難,甚至非酒精型脂肪肝,這些均為常見的小童肥胖併發症。

肥胖的小朋友,如果不好好改善生活習慣,到成年時仍會傾向肥胖。而成年人肥胖,對胰島素的阻擋力會較大。假若胰島素阻擋力大,胰島素便不能好好控制糖份,便會傾向形成二型糖尿病,這便是為什麼說小童時肥胖,會導致成年人時有糖尿病的原因。

符朝麗醫生 Dr. Fu Chiu Lai (心臟科)

符朝麗醫生表示:糖尿病跟心臟病是有密切關係,三成以上的糖尿病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另外,糖尿病人很多的病變併發症,全部都與糖尿病引致血管病變息息相關。

當中的併發症包括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臟病變及糖尿病神經病變,全部均與糖尿病引致血管病變息息相關。

而常聽到的「三高」指的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三高人士會有急性心臟病發、中風引致死亡和急性肢體缺血等等生命的風險。長期慢性疾病,會導致各器官缺血損壞,例如慢性腎臟衰竭、老人癡呆及週邊血管疾病等。

當患有糖尿病,不幸心臟部分亦出現問題,首先要保持正面心態,積極面對自己的疾病,並準時遵從醫生指示食藥,飲食戒口和做運動。要長期定時複診及檢查,便可避免突發急性疾病,保護生命安全。

預防糖尿病及心臟病發方面應要遵循醫生指示,飲食要戒口,按時按量服藥,閒時少靜坐,要多做運動去活動身體。戒除不良習慣如夜生活、抽煙酗酒等。日常工作和生活要平衡,時刻保持警覺,如有特發徵狀要立即就醫。

Hashtag: #國際糖尿病日

立即登记

*请选择诊所
*查询项目
本中心将与您联络确认详情,方为确实是次预约。
*必需填写